/ 注册 部门街镇 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机器人 繁體版 支持IPV6
首页>专题专栏>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项目>县级
秀山粑俗
日期:2024-07-03

秀山人喜欢用各种植物和粮食制作和吃食粑粑,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的粑俗文化。从历史渊源来看,秀山人做粑粑,最初用于祭祀。在秀山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中,有句俗语称为“香纸蜡烛,粑粑豆腐”,意思是这几样东西必不可少。其中的粑粑,广泛应用于民间各种祭祀习俗。凡是逢年过节、生辰寿筵、定婚成亲、敬神拜佛、丧葬祭祖、做屋上梁、栽田割禾等活动,都会分别做不同种类的粑食,其习俗一直沿袭。

秀山粑食的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糍粑、印粑、三月三粑粑、油粑粑、泡粑、发粑、粉粑、豆粑等。按口味分,有香甜的、爽口的、糍软的、鲜美的;按形状分,有圆的、扁的、方的、三角形的、条状的;按颜色分,有红的、黄的、白的、绿的等。按食材分,有大米的、小米的、高粱的、荞子的、麦子的、红苕的、苞谷的、蕨类的、野菜的等。按用场分,有迎宾宴请用的、有喜庆节日用的、有上梁抛撒用的、有敬神祭祖用的、有度荒充饥用的、有青黄不接用的;按寓意谐音分,发粑表示大旺大发,圆子粑表示团团圆圆,方糕表示步步高等寓意。

其中,最主要的粑俗表现为,过年打糍粑、三月三做野菜粑、端午包粽粑、中秋做月饼、祝寿做寿粑、上梁做抛梁粑、酒席做圆子粑等。

秀山粑俗是秀山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美好祝愿,也体现出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各式各样粑食,不仅需要高超的制作技艺,而且广泛应用于各种民间习俗,从而形成了秀山粑俗这样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民俗文化。秀山人民制作粑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母教女、婆传媳,世代传承,主要传承群体为中老年妇女。在民俗活动中,秀山粑俗的传承群体主要为一家之主、一族之长及当地巫师。


政策推荐
热门词汇
最新政策
换一换

版权所有: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主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410002 ICP备案:渝ICP备1801575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4102500278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