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秀山自治县关于加快茶产业
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秀山府办发〔2023〕22号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秀山自治县关于加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十八届县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秀山自治县关于加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指示精神,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走深走实,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一主两辅”,推进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经济作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7年)》,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优化茶叶产能和增加茶农收入为目标,以生产绿色、有机茶叶为导向,创新全产业链标准化模式和协同推进机制,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兴茶、质量兴茶、品牌强茶。
二、主要目标
立足秀山茶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稳规模、提品质、强品牌、增效益,力争到2027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年产干茶1.6万吨以上,实现茶业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秀山毛尖、秀山红茶、秀山白茶成为武陵山区响亮茶叶品牌,带动全县3万茶农增收。茶产业成为全县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之一,建成现代茶产业强县。
——形成一套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全面茶园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完成秀山茶叶标准的制订和推行,构建以产品为主线的生态种植、生产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打造一批县级以上标准化茶园,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2个以上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绿色、有机认证茶园5万亩以上,基地规模、质量保持全市领先,力争建成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加大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全县引育茶叶经营主体达100家以上,培育形成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年加工干茶1.6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30亿元以上,实现翻番,建成全市夏秋茶加工示范基地。
——创响一个地域性强的品牌集群。大力推广“秀山毛尖”绿茶特色区域公共品牌,完成“秀山红茶”、“秀山白茶”等公共品牌注册,加大推广力度。创建市级著名品牌5个,县级知名品牌20个,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加快建成西部茶叶物流中心。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近销西部、远销国外理念。建设有特色的产地鲜叶原料市场,初步建成集干毛茶、茶机、茶具等为一体,冷链仓储和物流配套较完善的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培养茶叶经纪人,大力发展电商等新业态。全县建成秀山茶城1个,建立市外营销点5个以上,电商平台1个。
三、重点任务
以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稳步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一是助推产业集群发展。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保持产业发展定力,重点支持“两示范四组团”优势发展区,即:“两示范”:太阳山产业示范带和川河盖产业示范带;“四组团”:洪安、峨溶、雅江、中平组团,龙池、宋农、海洋、大溪、涌洞组团,清溪、龙凤、隘口组团,梅江、兰桥、钟灵组团,逐步在现有基础上实施升级换代,开展标准化示范建设,形成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成型的20万亩产业集聚格局,创建30亿级茶产业集群。二是着力实施两大工程。实施标准化茶园建设工程,制订出台标准化茶园创建方案,创建20个县级以上标准化示范茶园,建成2个以上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提升基地按标生产能力;实施绿色生态有机茶园创建工程,推广绿色生产方式,认证绿色、有机茶园5万亩以上,培育一批高端精品茶园,打造生态茶叶的“新名片”。三是创新探索发展模式。加强高抗、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和引进,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支持50亩以上的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改园、改树、改管理方式,改造成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高标准良种茶园或生态茶园。推广业主认领、龙头企业带动、大户承包等模式,探索小微茶庄园发展新模式,培育小微茶庄5家以上。
(二)加快构建现代茶产业生产体系。一是推进生产标准化。坚持“标准兴茶”,编制推行“秀山毛尖”生产标准。开展SC认证、ISO、HACCP认证培训。大力推广轻简化生产技术和质量认证,鼓励支持茶叶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茶基地认证。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一个企业集群”的思路,推进“秀山毛尖”等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和规范使用。二是推进生产现代化。实施“茶业培训工程”,加强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茶农、茶叶加工人员及茶艺人才培训力度,提高科学种茶、制茶水平。坚持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和数字化发展,按照“满足功能、提升工艺、适应需求”原则,每年支持10家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鼓励围绕夏秋茶资源利用,开展茶多酚提取、茶饮料、茶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研发。建成投用秀山县茶叶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市内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基础性研究与重大项目攻关,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三是推进生产安全化。建立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全县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加强茶叶农资商品的质量监管和销售源头管控。实行茶园投入品负面清单管理,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除草剂进入茶园,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定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实现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100%。四是推进生产社会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新产品研发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推广力度。依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建专家服务站,共建秀山茶叶专家服务团,常态开展指导与服务。积极发展茶园管理、采收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一批茶叶经纪人,推动茶产业关键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支持适宜茶园修剪、施肥、鲜叶采摘等机械装备推广,推广茶园机械化15万亩以上。
(三)全面构建现代茶产业经营体系。一是壮大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主体四级联创工程,即: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1家,市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15家,县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20家,种植示范户(示范家庭农场)100户(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连锁加盟等方式组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集团,强强联合、组团发展。全县茶产业从业人数达3万人以上。二是补齐发展短板。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鼓励知名电商平台建立产地仓等直采模式,支持商务、供销、邮政等系统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快递物流体系,补齐补长茶产业仓储冷链短板。三是拓宽市场渠道。立足“电商+”新型业态,支持武陵山茶叶交易市场建设,提升各项服务功能,打造茶青、干毛茶“网上茶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结合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支持茶叶企业抱团到县外市场寻找经销商、代理商或建立营销窗口。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加大与国内知名品牌电商合作力度,推动秀山茶叶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并走出国门。四是创响区域品牌。制定品牌发展规划,以“秀山毛尖”等区域品牌为核心,实施“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制定完善品牌运营管理规则,支持行业组织及第三方服务机构承担品牌运营维护、行业自律、信息发布、文化创意、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鼓励利用电视等媒体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和企业形象展示。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的茶叶展销会和综合展会。实施茶城融合工程,在重点景区、街区、道路两旁,特别是在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打造中融入秀山茶文化元素,塑造区域公用品牌茗茶形象,打造持续输出平台。五是深化融合发展。按照“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思路,依托中国区域美丽茶乡,支持洪安、钟灵、兴隆坳等优势区打造县级以上茶旅精品线路10条、茶旅精品园区3个、茶旅特色小镇3个以上,创建国家农业公园,加快发展“茶叶庄园”,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旅融合新业态,全面打造美丽茶乡。广泛开展“国际茶日”“全民饮茶日”等茶事活动,坚持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和旅游吸引力的斗茶大赛、武陵山茶文化节、制茶大赛。实施茶文化“四进”行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引导形成全社会饮茶、爱茶、关心茶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组建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委、县财政局、县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秀山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乡镇推进、社会参与”的茶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强化重点产茶乡镇(街道)的指导和考核。充分发挥茶叶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优化政策供给。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高标准茶园建设、加工升级、品牌建设、企业培育、金融等五个方面。
1.基地建设。300亩以上投产茶园管护达到县级及以上认定为标准化茶园的,补助500元/亩,其中第一年达标补助300元/亩,第二年达标补助200元/亩,单个业主补助不超过20万元。对2021年度新建茶园灾后全面种植恢复的实行800元/亩救灾补助(救灾种苗补助300元/亩+管护补助500元/亩)。2022年度新建茶园50亩以上,实行种苗补助800元/亩,管护达到标准化的,一年龄茶园补助800元/亩,两年龄茶园补助600元/亩。
2.茶叶加工。一是厂房及设备。对从事茶叶加工的经营主体,新建或改建厂房(厂房建设必须有用地许可证明)、购买加工、储藏、电力等设施设备给予50%的支持,加工设备购置项目补助不超过300万元/个,厂房建设项目补助不超过200万元/个。二是夏秋茶加工。收购加工县内夏秋茶(5-10月份)鲜叶并销售按成品粗茶(干毛茶)计,补助3元/公斤,加工企业补助总额不超过50万元/个。三是深加工研发新产品。单个新产品上市后一年度内销售额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及2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分别奖补10万元/年、20万元/年、50万元/年。
3.品牌建设。一是产品认证及品牌创建。对新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分别奖励1万元/个、2万元/个、2万元/个、5万元/个,续展绿色食品的农产品奖励0.5万元/个;获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并正常生产经营的奖励2万元/个;获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正常生产经营的奖励10万元/个;获出口(境)农产品基地认证且年直接出口额达50万元以上的奖励10万元/个,100万元以上奖励20万元/个;新获重庆市公用品牌“巴味渝珍”授权用标的产品奖励0.5万元/个,续期合格的产品奖励 0.1万元/个;新获重庆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个、奖励5万元/个。二是品牌推介。对参加国家部委或省(市)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农展会、博览会、竞赛等获金奖(一等)、银奖(二等)、铜奖(三等)的产品分别奖补5万元/个、3万元/个、2万元/个;参展产品交通运输费补助标准县外市内0.2万元/次、市外0.3-0.5万元/次。三是品牌营销。对在县内、茶叶专业市场开设门店,门面面积不小于20m2的,门面租金按每年补助300元/m2,单个经营主体补助金额不超过15万元,连续补助3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秀山毛尖”等公共品牌宣传,举办秀山国际茶日等节会活动,参加中国国际茶博会、重庆国际茶博会、中国农交会、西部农交会、武陵山商交会等展会。
4.主体培育。一是社会化服务。开展茶叶机防环节作业的,补助6元/亩。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对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给予扶持,单个业主补助不超过30万元。个转企的,奖励0.5万元/个。对重组茶叶农业经营主体3家以上的产业化联合体,正常运行且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给予奖励15万元/个。
5.金融支持。对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基础设施、生产附属设施、加工及销售等环节的流动资金等,年贷款利息在 3 万元以上的业主,财务资料完善,按照不高于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50%给予贴息补助(已享受国市贴息政策除外),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社年度贴息最高不超过30万元,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年度贴息最高不超过 10 万元,其他经营主体年度贴息最高不超过 5 万元。支持创新开展茶叶保险工作。
(三)强化要素支持。强化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加大茶产业发展用地、项目资金、金融保险等要素支持力度,形成对重点乡镇(街道)、企业共同扶持的机制。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委、县乡村振兴局、县林业局、县文化旅游委等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选择项目实施,补齐发展短板,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市场监管局、县文化旅游委、县商务委、县经济信息委等部门要对品牌创建、地标注册、SC办理、非遗认证、专利申报等工作加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