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二十大 书写新篇章丨大溪乡河西村:抗旱守初心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当前,面对近月来持续连晴干旱少雨天气,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紧紧抓住辖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积极作为、勇敢担当,解决好当下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当然,我们一直也是这样做的。”河西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彭明友说到。
据悉,自今年8月份以来,由于受持续高温和干旱少雨天气影响,大溪乡河西村、下大溪村、力大村等不同程度出现生产生活用水短缺,其中,河西村旱情形势尤为严峻。为积极有效应对,河西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围绕“找”,把保障民生挺在前面,解决好水“怎么来”;突出“需”,把保障民生抓在手上,解决好水“怎么送”;聚焦“管”,把保障民生记在心里,解决好水“怎么用”。以三个方面举措,全力以赴抓好抗旱减灾各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用水,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群众损失。
围绕“找”,把保障民生挺在前面,解决好水“怎么来”。修整旧水源。由驻村第一书记负责,组织村组干部、志愿者、专业人员等10余人,对原有水源、水池、水管等进行疏浚、维修,确保水源有水“通而不漏”。共计修整水井、水池4个,投入水管3000余米。寻找新水源。由党支部书记负责,配合乡农业服务中心水利工作人员,组织县乡两级驻村工作队员等10余人,分3组进入山林寻找水源,确保在旧水源无水的情况下,实现“替补到位”。共计找到人饮和畜牧饮水水源5个,投入水管1800余米。专车送水到组。针对部分村民小组,旧水源无水,新水源入不了户的情况,采取通过专车送水的形式进行。
突出“需”,把保障民生抓在手上,解决好水“怎么送”。一个工作专班。成立由成立由第一书记、支部书记任组长,县派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部分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等12人组成的工作专班,推动人饮送水“不漏一户”,产业用水“努力满足”。两种送水方式。由2名送水队员每3-5天1次,对全村涉及饮水困难的荔枝坪组、冉家坪组、黄家坳组、洪岩洞组等,采取车辆送水的方式进行送水(3-5车/次、2吨/车),确保人饮“不缺水”;针对农业产业及生猪养殖困难的5户产业大户,通过出借水袋5个,落实水管1000余米等方式动员他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确保产业用水“有来处”。截至目前,累计送水180余车360余吨,涉及49户134人、柑橘等水果产业800余亩、100余头生猪养殖场1个。多方协同参与。针对独居老人、困难群众、无劳力等家庭,支部开展“你有困难我来帮”送水到户支部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志愿者为困难群众“挑水到家”。截至目前,累计参与活动90余人次,其中长期参加4人,为8户21人,挑水8100余斤。
聚焦“管”,把保障民生记在心里,解决好水“怎么用”。首先,保障人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必须首先保障人饮。其次,产业优先。为有效降低产业大户损失,持续保持产业发展热情,在人饮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可以优先考虑产业用水。再三,厉行节约。在旱情持续的条件下,强化“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准备,号召和动员辖区干部群众节约用水。同时,村干部、各村民小组长作为义务监督员,监督农户生产生活用水,确保“有水可用,用而不失”。
“‘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下一步,我们将做足、做好应对‘抗大旱、抗长旱’的工作准备,着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实干实绩献礼党的二十大。”彭明友说到。
据了解,河西村位于秀山县东北角,距县城60公里,同大溪乡集镇隔河相望。下辖12个村民小组,现有792户、2461人、脱贫人口77户338人,总面积27.4平方公里。河西村临近酉水河,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乡风和谐,是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村。近年来,全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村“两委”的开拓创新下,立足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紧紧围绕全乡“高山茶、低山果、河边游”的发展思路,以实现“人均一亩果”为目标,凝聚全村力量,砥砺前行,以实干姿态奋力谱写美丽河西新篇章。2021年4月,河西村荣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主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410002 ICP备案:渝ICP备1801575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4102500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