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 智能机器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乡村振兴专栏>工作情况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人居环境改造提升 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秀山自治县龙池镇洞坪村为例

日期:2022-09-26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秀山自治县龙池镇洞坪村为例

人居环境改造是乡村建设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生动实践。从2017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开始,到脱贫攻坚期间普遍开展,再到最近两年以来快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建设经历巨大变化,各地在发展探索中积累很多有效经验,也出现诸多类似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对推进乡村振兴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指明工作方向,明确提出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就贯彻落实情况而言,通过观察了解我县部分乡镇、村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实际做法,特别是所驻龙池镇洞坪村具体做法,经客观分析后发现,实施过程中有些值得肯定,但有些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慎重深入思考认为,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总体应体现古而不“板”、 土而不“荒”、 野而不“蛮” 、俗而不“套”、潮而不“洋”等思路。存点古韵——对于承载着乡村文化的各类古建筑古文物,都有其历史故事,遗存古韵古风,应当得到相应保护存留。但要做到古而不“板”,展现时代美感,既要古朴受看,也要现代简便。留点土味——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不是大修大建,推倒重来,而应保留乡村质朴、乡土气息,维护其与乡村环境整体和谐共生状态。但要做到土而不“荒”,展现繁荣安康,既要有乡土气质风格,也要有支持现实生产生活气象,注意与本地自然、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相适应。带点野性——乡村与田园、乡村与田野、乡村与自然生态始终密不可分,要有乡村野趣,乡间自然风味。但要做到野而不“蛮”,展现自然生态景观,既要尊重顺应自然,也要保护培育生态,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显点俗风——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积淀形成乡村独有文化特征,其中有历史、有情趣、有习俗。这些传统风俗,有着深厚区域特色、历史沉淀、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稳定文化基因和代际传承,对于我们现代人弥足珍贵,对于城里人有着特殊魅力和吸引力。但要做到俗而不“套”,展现先进风貌,既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移风易俗,也要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习俗。扬点潮气——引入现代化、时尚化、观赏化、体验化元素,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面貌品质。但要做到潮而不“洋”,展现中式风格、乡村风格、民居风格,把握好土与洋、古与潮的辩证关系,越是本土的越是彰显国际性,越是古朴的越是体现可持续性。基于上述思考,应针对以下五个具体问题,研究对策措施,着力加以解决,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化、健康化、品质化、信息化、优美化。

一、避免“千村一面”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土野融合,促进人居环境生态化

很多乡村简单模仿西南民居风格或其他并非秀山本土建筑特色的风格,没有很好地顺应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及其风貌,更没有体现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孕育和沉积的历史文化内涵,导致建筑风格雷同、与生态环境不相适、景观整体不协调。有些村庄把建筑涂成一个颜色,做了一些文化墙,但过多地运用了城市景观打造手法,既不符合传统民居特色,又未提升乡村风貌,反而破坏了环境风貌的自然生态底色。

应坚持因地制宜,土野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建筑及其人文环境自身特色,又体现本地自然生态环境绿的底色,注重依山傍水、被林照田、顺路映绿,顺应山脉水脉文脉,拿出“绣花”功夫打造村容村貌。比如洞坪村,按照该村“一山一河一路”自然生态布局分别施策,一山就是婆婆山,围绕乡村旅游和康养发展,大小茶园两个自然村来配套完善设施,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一体建设;一河就是马路河(黑洞河漂流中下段),运用2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打造田野中有村寨、村寨中有田野的乡村景观;一路就是龙石公路,公路两侧结合县委“通道三化”工作要求,打造错落有致、富有特色、高质精品的靓化典型。还可以通过打造高标准田园综合立体示范工程,彰显我县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乡融合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巨大成就。

二、防止“千家一面”问题,坚持因户制宜,野俗融合,促进人居环境健康化

大多人居环境改造工程都是按照项目规划统一改造某一片区域,统一改造某一项或几项内容,客观上造成每家每户基本一样,缺少各寨各户具体设计,有的村寨居住功能为了服从于统一目标被人为毁坏,造成了“千家一面”、特色丢失被动局面。其原因是,既不因地制宜也不因俗制宜,前者违背自然生境的内在秩序、野性不足,后者违背特殊生境伴生的本底文化内在秩序、俗风不扬,造成“水土不服”、无俗不乐,其后果是分别影响住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应坚持因户制宜,按照居住及其环境功能需求,特别是原生环境、生态饮食、身体活动、生理运动、生产生活、心理精神、伦理习俗、信仰信念、社会交往等各种不同需要,充分尊重住户意见,设计和实施传统民居及其环境改造建设。比如农村房屋主要分为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三个类别,房屋结构不一样,反映出家庭收入、生活习俗、文化心理不一样等各种差异性,对环境改造提升内容和要求也不一样。有的群众以种养务农为主、有的以务工为主,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也导致群众对人居环境要求不一样,所以要结合每户实际因户施策、量身定制,让住户在各方面都感觉舒适、舒畅、舒心。如洞坪村坪上组大量村民长期以从事建筑业,工匠多、老板多,房屋以洋房为主,对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标准和质量更高一些,但能坚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功能完善、费省效宏的改造提升路子,做到美其境、安其居、甘其食、乐其俗、健其体。

三、克服“千人一面”问题,坚持因人制宜,古潮融合,促进人居环境品质化

当前乡村建设项目以政府主导为主,激发带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充分,群众主体意识、创造意识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参与手段比较单一,群众评价普遍不高、获得感不强。究其原因是,主体缺位或不到位,之所以群众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内在根源在于作为人居及其环境改造主体的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意愿没有得到符合或满足,其需求已经从有转向好,追求有品质的居住生活。生态和健康固然是更高品质的需求,但在主体失位情况下,还没有把要我有品质转变为我要有品质,仍然处于外部赋予、人为给予状态,还没有转变为内在需求和内驱动力。

因而,应坚持因人制宜,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热情,关键在于激发其对品质的内在动力。为此,品质应当是个性化的而不是普适大众的,但品质内涵既离不开“古”也离不开“潮”,需要古潮融合。前者往往凝结成为文态,其品质经过漫长历史的检验,后者往往复制成为物态,其品质得到“先锋人物”的体认,因此能够被具体的个人接受和认可,转化为自身内在需求和热情向往。在“古”与“潮”之间有许多过渡性层次和环节,分布着不同人群,有着对古与潮结合度和融合度不一样的需求意愿。比如对待人居环境改善,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态度不同,群众和干部态度不同,要把握不同群体不同诉求。新型农民、干部可能显得更“潮”一些。就是一户人家,老人、成人、少儿对人居环境功能性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应当统筹兼顾,做到各居其所、各得其用、各舒其心、各尽其力。据不完全统计,从洞坪村走出去的副处级以上干部15名,专家教授4名,高级技术人才15名,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10名,还有退休教师、专业技术人才等 20余名,他们对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要求“面上有风景,点上有盆景”“居住有品质,出行有气质”,自己出资建设意愿更强一些,应充分尊重他们并发掘他们的资源,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四、消除“异俗一面”问题,坚持因俗制宜,俗潮融合,促进人居环境信息化

众所周知,乡土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已经浸润百姓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形成“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貌”现象。如我县“吊脚楼居住文化”“花灯文化”在不同乡镇,甚至不同村表现风格迥异,而我们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对这些特色的挖掘明显不够,甚至有意无意被忽视掉,既未突出土家族苗族文化特色,也未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应坚持因俗制宜,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融入道地文化元素。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则民间风俗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谓“俗”主要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规则、习惯、惯例等,其形成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人物等因素影响,应积极主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进一步发掘提炼居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文化特征鲜明的休闲农业产品,开展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注重家风家教传承建设,营造内外兼修、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实现“提炼”需要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生态绿色文化、生命健康文化、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等为引领,实现“提升”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牵引。所以,要推进俗潮融合,就是要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独特的民俗和文化资源,既突出优势,又多元融合,形成优-俗、红-俗、绿-俗、康-俗、时-俗等各种文态,承载于建筑,展示于环境,体现于日常。文化融合往往历时漫长,为加快融合且实现融合创新,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推进乡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五、防范“四季一面”问题,坚持因时制宜,野古融合,促进人居环境优美化

乡村绿化美化往往最容易被忽视,总觉得“农村最不缺的就是绿色”,这种理念是非常有害的,极易形成审美疲劳。长期以来,农村绿化美化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绿化品种和风格比较单一,缺少乡土气息和时令特色。农村就两个颜色:一个冬天一个夏天,“四季不同, 随处见景”的农村人居环境远没有成形。

应坚持因时制宜,突显四季特色,改造人居环境,提升自然美和生态美。做好政策引导,通过“绿色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示范引领村民建设宜居环境。通过传统“节气”与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相结合,保持田园、果园、菜园的四季常新。比如,春天应是花香鸟语、春色满园、春色满院;夏天应是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考虑植树纳凉;秋天应是秋色宜人、瓜果飘香,院子、自留地应打造出来;冬天应是冰天雪地、爆竹声声,一片喜庆祥和。“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之绿化美化要做到与自然气候相宜,与四季更替相合,与时节月令相应。古人在四季二十四节气上表现出极高超的智慧,留下了极宝贵的财富,对于当今我们适应气候物候时候,打造人居及其环境,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既可以在硬件建设上避免现代文明之器“野蛮”嵌入式的自然生态破坏,又可以在软件建设上避免现代文化之道“古板”渗透式的智慧财富淹没,坚持野古融合,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两相利不相害,或者主动趋利避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李传宏,秀山自治县政协二级巡视员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