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 智能机器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乡村振兴专栏>工作情况

德州·秀山以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2022-10-2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祁玉方、记者高杨报道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山东省德州市在协作重庆市秀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特别注重发挥当地兼具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用,通过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利用等方式,变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不断播撒乡土人才火种,持续涵养乡村文化生态,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同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整理挖掘,寻求文化根基,为乡村振兴壮大非遗文化队伍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在整个民族工艺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是一种悠久、丰富、独特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2019年以来,德州将秀山土家织锦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先后助力当地深度挖掘整理土家织锦传统图纹400多种,建立土家织锦图纹数据库,详尽制定便于传承的土家织锦织造工艺规程。乡村振兴需要寻求强大的文化根基,更需要培养、集聚乡村振兴的土家织锦非遗人才。当地有关企业先后组织多次土家织锦非遗手工技能培训,特别培训当地众多的脱贫户、监测户、残疾户、边缘户及困难群众等,帮助他们在传承和发扬土家织锦工艺、文化中,获得稳定的、可持续性收入。截至目前,已经培养出通晓土家织锦非遗文化、手工技艺人才近400人,有效利用了非遗老手艺为土家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寻根溯源、积蓄动能、厚置力量,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人才培养与壮大,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活力

保护传承,建立非遗阵地,为乡村振兴打造独特产业特色

    在东西部协作支持下,当地有关企业先后在龙凤坝镇、隘口镇、洪安镇建立了3个土家织锦非遗工坊,帮助农妇女及相关人群学习传统技艺。建立公司+非遗工坊+妇女技工运营模式,即使用非遗工坊作为中转站,一头由公司连接市场,一头由工坊连接乡村农户,将通过技能培训的妇女直接与公司签约成为职业织娘,织娘所织产品由公司按照市场化价格100%收购,收购的产品再由公司售往全国各地,使织娘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于织锦产品的生产和创新。每位织娘平均每月可织出土家织锦挂画1—2件、民族服饰3—5件、中药香囊20—30个,月工资可达 2000—4000元。非遗工坊工作时间灵活,有效满足了农村妇女兼顾家庭和就近就业的愿望,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截至目前,德州协作秀山土家织锦非遗工坊已帮助320名签约织娘灵活就业、实现增收260余万元,受益农村家庭人口超过1200余人,土家织锦已经成为秀山县困难群众打开增收创收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开发利用,倍增非遗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小工坊孕育大产业,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发展以秀山土家织锦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产业,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土家织锦利用非遗工坊扎根于乡村,通过对当地人文、风物、地理等特色的挖掘,打造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并能满足城乡现代生活品质要求的土家织锦非遗产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新奇特地标产品、旅游纪念品、礼品和都市热销产品等,将工坊所在地打造成生活幸福、经济来源稳定、游客向往、环境优美、文风蔚然、产业发展的新农村。可以说,一个工坊带活一个村落,一个工坊造就一个产业,一个工坊形成一个IP,一个工坊成就一个乡村。充分发挥广大乡村发挥好土家织锦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带领作用,同时引入土家织锦非遗工坊+旅游等多元经营思维,积极提升非遗发展能力。通过人文力量+非遗产业的模式,让传统非遗技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提振民族非遗,进一步推进土家织锦产品化、精品化、市场化、品牌化,将土家织锦打造成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新范式。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同时更好的保护传承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期,让土家织锦非遗工坊正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宜业宜游、农民富裕富足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文中图片供图均为德州市发展改革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