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 智能机器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工作情况

梅江镇民族村:“传统文化+”唱出新生活

日期:2021-04-11

“经过脱贫攻坚5年持续奋斗,咱们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之前不好走的路都修好了,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农网改造后通了宽带,连村里七十多岁的老奶奶都学会用手机看视频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那可是大大提升呀!”梅江镇支部副书记石胜成由衷感叹道。

梅江镇民族村又称金珠苗寨,位于梅江镇南部,距秀山县城27公里。村子不大,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以林地居多,可用耕地不足1000亩,村子由花香、三大坪、金珠、民族4个自然寨组成,居住人口1467人,在这一特殊地区里长期较封闭地世居着以苗族、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其中又苗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70%,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百余年来,这里的苗民一直沿袭着自己民族的民居风格、传承着自己的文化,直到现在,很多村民内部仍用苗语交流,是重庆市唯一完整保留苗语的村寨。

“初到民族村的时候,我就发现这里民风淳朴,村民思想意识很好,苦于土地资源不足,发展动力不强,所以我就盯上了这个村独一无二的民族传统文化,  做好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舒红说。2018年9月,舒红从当时的县国土房管局抽调到民族村担任第一书记,来到这不久,她便看出了村里的现状,下定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并发展好这里的传统文化。

于是,舒红组织起村“两委”干部、各组组长、以及村民代表一起召开院坝会,决定因地制宜,走“传统文化为主、产业发展为辅”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


本土人才培养 夯实发展基础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党员亮身份、作承诺,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舒红认为,做好农村工作,首先要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关键要加强本土的人才队伍培养。

“应该让年轻人来,他们有着新的理念和技术,能给村里带来新的改变。”今年初,担任了7年党支部书记的石胜成卸下担子,接任他工作的是更为年轻的何树梅。

何树梅担任村里妇联,对民族村的情况知根知底。由她担任支部书记,我十分赞同。”舒红说。

“党建方面,除了常规的工作外,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村储备人才资源库,希望将村里的年轻人才进行回引,为乡村振兴储备好人才资源。”何树梅介绍,通过建立储备人才资源库,民族村各发展了2名正式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花香组村民吴浪,是一名大专毕业生,在村“两委”工作下,目前已返乡发展兔子养殖,下一步,民族村计划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后将其吸纳为村本土人才,培养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为更好的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民族村党支部依托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群团服务点,按照“一点多室、根植群众”的工作思路,设立了志愿者工作室、亲情聊天室、图书阅览室、苗绣培训室,秉承“汇集社会力量、联手开展服务、解决群众需求”的服务理念,开展了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政策宣讲、困难帮扶等活动,实现群团联手、共同服务、传递温暖、促进和谐的工作目标。

此外,民族村还设立了农村留守妇女村级互助基金。成立之初,便向社会各界募捐到资金35712元。舒红表示:“我们这个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基金的钱,将用在重大疾病或者是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留守妇女身上,让她们感受到社会各界、党委政府以及村支两委对她们的关爱。”

传统文化+”交织美好生活

苗绣是苗族同胞传统的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深厚的苗族文化,民族村决定走文化产业市场化道路,传承和弘扬苗绣技术。

位于滨江风情街的金珠苗绣体验馆,是民族村苗绣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第一个文化体验馆,馆内展区陈列着各种精美的苗绣织品。在苗绣体验区,绣娘们正聚精会神的绣着织品,馆内充满着浓郁的苗族韵味。

“走市场化运作道路,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民间技艺,还可以促进咱们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舒红介绍,为大力发展苗绣这一特色产业,民族村成立了晶珠苗绣工艺品合作社

通过聘请村里的苗绣资深技师,为当地群众传授刺绣技艺至今已开展5次绣娘技能培训,318位苗族“绣娘”接受专业培训,覆盖11名建卡贫困户,其中36名优秀绣娘录用到苗绣馆就业。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苗绣由民族衣服上的绣花变成了“风景画”、屏风、包包、围巾。

姚晒梅多年前从湖南省新晃县嫁到民族村。婚后,苦于生计,他的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她和公婆在家照顾年幼的儿子。几年前,村里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姚晒梅第一时间报了名,通过培训后很快就成为了一名绣娘。每个月有1800元左右的基本工资,每绣完一件作品还有奖励,作品被卖出去还能拿到10%的提成。她工资最高的一个月,拿到了3000多元。“既方便照料小孩和老人,还可以就近就业,真是一举两得,我很满意!”

据介绍,苗绣合作社成立时总投资为120万元,村民出资1000元就能成为小股东。村民吴桂芬就是其中一个小股东,她出资2000元,已经连续三年享受分红。她清楚地记得:2014年分红1000元,2015年分红3000元。今年的分红最让她期待,因为良好的销售业绩是村里几乎人人都知道的。

一方面是做足文化实体产业,另一方面民族村支两委决定依托该村特有的民族文化来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村民的脱贫步伐。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同胞传统的“苗王节”。在民族村举办的“四月八”苗王节中,除了精彩的斗牛表演外,还有打棒棒猪、上刀山、下火海等苗族特技表演以及篝火晚会等,每年都会吸引数千人到现场观看。

“苗王节这一传统节日带来的人流量,激发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村里还乘机发展起乡村旅游接待户,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在村支两委的号召下,村里的6户村民积极响应,将自家的房屋进行了改造,发展成了乡村旅游接待户。

据舒红介绍,5年间,民族村完成了整村278套木房风貌改造,建立了40余个乡村旅游接待户。在此期间,村里还组织实施了农村改厕、人畜饮水、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工程,新铺设柏油公路11.3公里,维修三大坪公路7.4公里,新铺油砂路3.8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旅游接待能力,民族村正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的一张旅游品牌。

传统文化+”进课堂

在民族村,有一所重庆市唯一采用苗、汉双语教学的民族学校——民族小学。目前,学校共有学生275名,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苗族学生。在这里,1-4年级的学生每周有2节苗语课,5-6年级则为每周一节。清明刚过,学生们已经开始上课。

石胜良是民族村土生土长的苗民,从小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苗语,曾经也是民族小学的学生。靠着勤奋好学,1993年,他进入当时的黔江师范学习。毕业后,石胜良回到秀山,成为民族小学的一名教师,致力于苗语教学工作。

“我编写的苗语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声母,是最基础的,第二部分有简单的字词,还有声母韵母的组合规律,相对比较简单,一、二年级通过这本书进行苗语入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把学生教好,石胜良多方请教,专门为学生编写了一套苗语教材,2017年春季,三册苗语教材正式投入使用。

“开展苗语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校园里面学校苗族文字,感受苗族的一些历史文化,苗族故事,能够传承和继续发扬。”舒红说。相对于汉语,苗语更加复杂,学习难度也更高。近些年来,随着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增多,语言也呈逐渐融合的趋势。现在民族村里会讲苗语的,大多都是三十岁以上的村民,开展科学系统的苗语教学,有利于将这一传统语言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进一步提升民智。

课堂外,在舒红的带领下,民族村还在便民服务中心所在地开设了周末大课堂。由大学生村官和两名高中毕业生组成志愿团队,以心理辅导、趣味培养、知识传授等为主要内容,利用周末时间组织该村留守儿童开展的主题式课堂。

清明假期,在民族村便民服务中心,20多名留守儿童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歌曲《五星红旗》,大家齐声合唱,清脆嘹亮的歌声环绕在民族村上空。

“周末大课堂是对孩子们生活方面的补充,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是民族村精神扶贫的重要体现,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孩子们向大人传递一份阳光正能量,改善村民的精神世界。”舒红说。

5年来,民族村还积极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视频会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截至2020年底,民族村20余名贫困学生享受到教育资助。家住三大坪组牛栏坪(小地名)的唐兰珍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二女儿2019年考入重庆大学电气专业,三女儿正在高级中学就读,今年即将参加高考,老四也还在读初中,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咱家也送不了这么多孩子上学。”唐兰珍感叹道。通过政策性帮扶,孩子上学不仅免了学费,每年还有生活补助,光是教育这一块每年可省下一万多元的支出,家庭负担大大降低。

如今的民族村早已焕然一新,依托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村民安居乐业,贫困群众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昔日的“后进村”蝶变成为“先进村”。舒红表示,下一步民族村还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好传统文化,巩固脱贫成果,努力使之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唱出民族村的美好生活之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